最近在讨论到加密货币领域时,我国领导人就提出,那么多电力用在比特币的挖矿上面,究竟对实体经济有什么好处?特别是在一些加密货币已脱离了支付业,纯粹变为一种数字资产的情况下,更会产生这种质疑。
这表明,一部分政策需要批准,一部分不需要批准,这是不是意味着人民银行获得了一半的独立性? 有意思的是,今年央行没有过多地调整利率,也没有过多地调整汇率。当时律师翻阅了《联邦储备法》,发现其中第13款第3条留出了空间:对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,如果特别需要,美联储也可以提供流动性。

修订稿对人民银行定位的具体表述 我国央行的独立性怎么样?此次修订稿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界定,相关内容有如下几条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,央行的功能又增加了新的内容。这究竟是转型过程中的体系,还是将来长期的框架? 第三,人民银行和金融委之间是怎样的关系?金融委重在协调机制,那么具体功能是由金融委协调、人民银行代表金融委协调还是人民银行直接牵头协调?牵头协调涉及大量同级别的机构,如何保证相关监管部门的积极配合? 关于人民银行应当如何定位,修改稿中确实做出了大量改进,但依然有不明晰的地方,将来有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。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,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、宏观审慎政策,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,维护金融稳定。如今美元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货币,或许起点就是美联储的建立——美联储保证了美国金融体系相对稳定,这是第一步。
例如,中国现在依然采用许多非价格型的政策工具。在大多数国家,央行都没有这种目标独立性。我觉得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好的题目,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,货币的地位应该提高,而且也确实有提高的潜力,但刚才所说的技术系统会对此有影响。
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,谢谢。支付角度来讲,跨境支付涉及到汇率,涉及到币种选择。再有一个是关于对可控匿名的议论。有的人虽然认识也不知根知底,所以必然需要找一家银行,A国找一家自己熟悉的银行,他开户的银行,B国也找一家他熟悉的银行,银行之间建立了代理行关系,代理行关系除了做付款以外,实际上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,帮助企业之间建立的人的关系。
尽管中国已经进入了DC/EP的研发和试点阶段,但对这个问题可能理解上还有很多需要讨论的地方,所以我借此机会再跟大家交流一下,同时我感觉它也是国际上感兴趣的问题。总之在媒体和各种讨论各种声音的情况下,我们还是需要增强沟通,增强这方面的讨论,使社会包括全球各个方面,能够对数字货币的进展和开发有更明确的了解以及对中国DC/EP和e-CNY有更好的了解。

首先一个货币能否被广泛接受,可能取决于你的经济体量、贸易体量、对外开放程度,不是说你能够强求国际上的用户做出什么选择,(客户)都是有自主选择权的。而这种选择也是取决于发展的路径,改革开放的路径,取决于观点的平衡。我觉得这个问题,人民币支付系统的现代化、数字化对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,提高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,但也不是太大的帮助。有时候一些技术从技术开发的角度来说,非常希望能用他的技术,但是从金融系统的角度来说,对于稳定性、风险控制、出错概率以及纠错能力的重视,可能比从技术角度来讲要求更高一些。
中国DC/EP明确提出的概念叫可控匿名,从可控匿名本身来讲它也并不是一个数学上能够精确定位的点,但是它表达的意思就是保护隐私和反洗钱反毒品交易,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货币可自由使用程度,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,把人民币纳入了SDR,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,但它是一个连续过程,还有继续提高的很大余地。但是不管怎么可自由使用程度还是注意有反洗钱的功能,还要防止避税天堂,防止逃税,防止毒品交易等等,这是一方面。比如说支付错了,能不能退款,能不能止损,信用卡里也有一个叫charge back,就是能把这个钱找回来。
虽然交易所整个的系统,包括所谓价格优先、时间优先的排队自动撮合系统,以及后面的证券登记和交割的系统也有不少成本。但实际上市场人士的讨论,对此也提出一定的怀疑和挑战,并非越快越好。

最后我说一下关于人民币国际化。很高兴参加本次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, 刚才听了邱勇校长、张晓慧院长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。
所以这种运筹的广泛性,不仅是一个技术特性。再有一个货币抗冲击的能力。还有一个就是很难避免百分之百不出错,小概率会出错,出错以后究竟能不能纠正这个错误。也不太知道这个系统目前是不是效能比较差、是不是出错、是不是成本过高、是不是向银行多收费,是不是收的这些费用间接的转嫁给其它的银行客户。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是取决于体制、政策上的选择,更多地取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,而不是取决于技术上的因素。整体来讲,支付系统现代化是一段时间迈一个台阶,这个台阶一般来讲是比较大的台阶,大家才有足够的动力,比如像手机更新换代似的,有的厂商几个月就发表一个版本,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我的手机才花钱买的,而且还可以用,性能上没差多少。
更主要的是涉及到运输仓储和保险,运输环节究竟是怎么样的,会不会有风险,会不会运输环节会有损失,仓储环节怎么样,会不会东西放到里头坏了,这些东西都导致进一步的一系列服务,而且会涉及到金融。因此也涉及到这个台阶究竟迈的有多大的余地的问题。
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地说DC/EP的计划是一种双层系统,而且整个研发队伍是由人民银行组织,由主要商业银行,包括工农中建等,还有电信营运商和几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参与研发,都是在他们以往工作的基础上,瞄向升级换代的新台阶。中国虽然改革开放这些阶段早就迈过了,但是看很多其他的发展中国家,实际上还是面临类似的各种各样的问题,另外他们也确实都担心美元化带来的风险。
结果边上可能有人看到这个训练以后就开始说风凉话了,说你肌肉练的是不错,但是你不管怎么练要想参加举重比赛拿名次,门都没有。首先媒体特别是外媒对这个问题有些讨论会引起某些误解。
同时我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它也是一个相对的东西,国际上几种主要的货币相互之间确实是有一个各占多少的份额,反正不能超过百分之百,我多了你就少,除了你自己做得好坏以外,也取决于别人做的好坏。今年是清华大学110周年华诞,习主席亲自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指示,并寄予厚望。首先像现在的商品除了散货以外多数都是集装箱,一个集装箱装很多东西,涉及到品种、规格等很多信息都需要在合同中加以规定,事先要做很多沟通。整个支付系统也包括交易所系统,未来都有可能实现实时全额交易系统,但是实时全额交易系统并不是在各个环节都适用的一个好的选择。
大家可以再深入的研究这个平衡点究竟在哪,但也不要拿这个事有意或者刻意地贬低或者攻击DC/EP的进程。也有个别人提到跨境投资的方便性,所以是多个领域都可能有发展的前景,我想说一下我们究竟应该注重什么问题。
但是目前并不是效能在成本上有很大的改进余地,即便是改进的话也不是太明显,社会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感觉。我刚才说了其实过去的几年时间,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都做了很多讨论,但是并不是说大家都取得了一致认识,或者是不见得大家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了解。
再有一个从性能上风险控制的能力,这个系统有多强的风险控制能力。今天,我想讲一个学术问题,讲一讲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系统。
此外还要看看这个系统出错的可能性,因为金融系统涉及到稳定,涉及到信心,对出错的概率是非常关注的。因此我们在选择利用数字化,利用互联网提高支付系统现代化,并且迈上一个台阶的时候,究竟在哪个方向上这个台阶可以迈的比较大,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,这是我觉得在选择方面需要考虑的。也有的人认为这个是非常糟糕的事,风险很大,尽量不要去做。这种挑拨也没有什么意义,因为一个队里实际上大家都希望一传好的时候,都有进攻得分的机会,而且说白了排球比赛经常评最佳扣球手,给谁机会多得分就多,所以内部有时候会有一些争执,这是很正常的,但毕竟他们是一个队,大家要合作共同获取进展。
训练后排进攻的时候就会有人说,教练和二传手有意贬低二号位和四号位选手的进攻,着重就练后排进攻。从交易所系统来讲,不是说速度越快越全额实时交易就越好。
但是这个贸易作为外界人的想象,很容易觉得国际贸易能不能就像我们老百姓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,看好的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直接就这么做就行了。还要想想其中的理由,这个系统的改造,也不是说现在所想象的数字货币那么容易就把它替代掉。
另外也不是交易结算越快越好,这么多年大家都在讨论是不是交易所技术系统有这个能力可以提供T+0,可以当日回转交易,可以更多的提供高频交易。结果他没想到一篮子货币国际上讨论过很多年,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各个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怎么弄,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